菌种改造是生物制造的关键环节,它直接决定了下游化合物的生产效率,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。自2011年起,中国成为世界上每年发表微生物新种最多的国家,但实际上,我国优良菌种的自主率仍然不足5%。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知识产权,中国都较美国、日本、韩国等氨基酸强国都存在较大差距。因此,培育作为“细胞工厂”的菌种库也就成为各地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。例如广东就提出要建设中国最大的菌种库,北京将建库容10万株微生物菌种库。
值得欣喜的是,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菌种资源平台,而随着专利以及产业的完善,高校和企业也开始建立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库。本篇文章,将带大家走进这些国家级以及特色微生物资源平台。
国家级微生物资源平台
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一般称为国家菌种库,2002年开始组建,是财政部首批认定的23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。
国家菌种库依托于9个国家专业微生物菌种管理保藏中心,可以链接到农业、医学、药用、工业、兽医、普通、林业、典型培养物等微生物资源。
此外,国家微生物平台不仅对公众开放,还提供菌种识别等各类服务,是我国最权威的微生物资源平台。
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
2019年6月,经过科技部、财政部公布,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牵头成立了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。 截至目前,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,在世界上也有较大影响力。
中心累计收录了823个数据库,60亿条数据,超过6BP的存储容量。此外,数据中心还提供一站式生物信息分析平台,用户可以在线进行数据分析。
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(CCTCC)
地址:湖北省武汉大学校内
CCTCC成立于1985年,隶属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,是经国家专利局、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专业培养物保藏机构,1987年加入世界培养物保藏联盟(WFCC),1995年成为布达佩斯条约确认的国际培养物保藏单位(IDA)。 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的保藏范围非常广,是国内查询资料或者购买细胞最权威的渠道之一。
CCTCC包括细菌、放线菌、真菌、单细胞藻类、动植物病毒、噬菌体、人和动物细胞系、转基因修饰细胞系、杂交瘤、植物组织培养、植物种子、克隆载体、基因片段和基因文库等生物材料。
迄今为止,已保藏有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培养物40,000余株,其中专利培养物12000余株,非专利培养物中微生物菌种30,000余株。
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(CICC)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中路24号院6号楼
CICC隶属于保利中轻集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,始建于1953年,1979年由科技部设立为国家级菌种保藏机构。 CICC负责全国工业微生物资源的收集、保藏、共享、鉴定、评价、进出口、研究开发与交流培训。CICC保存的菌种主要用于食品发酵、生物化工、健康产业、产品质控和环境监测等领域。
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(ACCC)
地址:北京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ACCC是全国性的农业菌种保藏管理中心,承担全国农业微生物菌种的收集、收集、整理、鉴定与保藏等工作。
目前ACCC已保藏菌种2.3万株30万份,分属于800多属、3000多种,涵盖了肥料微生物、食用菌、饲料微生物、植保微生物、农业环境微生物等。
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(CGMCC )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
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成立于1979年,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,是我国最主要的微生物资源保藏和共享利用机构。 目前,CGMCC保存各类微生物资源超过7500种,80000余株,用于专利程序的各类生物材料23000余株